大家风范
出差偶遇母校法学院的院长,两人相谈甚欢连路都走错了。这番邂逅,再一次让我想起了当年法学院的老师们。
母校的法学院是一个大院,实力颇为强大,教授有三十位左右,副教授、讲师、助教和行政人员就更多了。其中我印象最深者有三位,一位就是这次偶遇的廖永安院长。他讲课声音高亢,在阶梯教室不用麦克风也能开讲,而且像麦克阿瑟一样喜欢用第三人称自称,口头禅是“廖永安刚在《中国法学》上发了一篇文章”,“如果有人问这个观点是谁说的,你们就说是廖永安说的”,“廖老师最近获了一个奖”等等。确实,他读研时获得过团中央“建昊奖”特等奖,在人民大会堂代表全国的研究生发过言,载誉归来时校领导都跑到校门口迎接,正式出版的校史上还有一段专门写他。32岁就是教授了,40多岁获得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近次好像又获得了中国法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还有一位郭树理老师,教国际私法的,30岁被学生代表和全体教工选为副院长,在全国率先开展双语教学,以至于有人以为我的国际私法课堂笔记是外语课的。水平高只是一方面,他还非常帅气、特显年轻,眼睛很大,很像古巨基,当教授了看起来还像一个大学生,既不戴眼镜也没有皱纹白发,是女同学心中的男神,她们常常毫不掩饰对他的好感,对其总是青眼相加,让我们这些男生深感失落。
还有一位就是安徽桐城的张全民老师。他个子不高,头发虽然不太乱,但也从不精心打理成个什么特定的样式,戴着一副厚得像酒瓶底的近视眼镜,上嘴唇有点胡茬,也不刻意修剪,穿着朴素,夏天常常是一件白色的无领T恤,有点李小文院士的影子。他也是30出头就成了教授,却没有一般人那种意气风发的样子。曾有一位老教授问他:“小张啊,你今年应该要评副高了吧?”他只得回答:“哦,我前年就是正高了。”
杨昌济曾在日记中说毛泽东“有趣味之履历也”,我们这位张老师也是。张全民本科读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专攻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写的是《< 颜氏家训>里的学前教育思想》,后来考入吉林大学研究生院,硕博学的都是历史,毕业后进入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工作。他久居北地,难免莼鲈之思,被人游说到我们学校任教。来湖南前,他将吉林大学颁发的一万元优秀教师奖金主动坚决地退给了学校,说:“我以后不能为母校育人了,受之有愧,退了心安。”
他从来没有获过法学学位,但进来就给我们上中国法制史,还在课堂上放言:“谁发现我讲课出现一个错误,笔误口误都算,我就为他期末考试加5分!”他是我见过的唯一一位在教室和图书馆“自习”的教授,我以前去教室和图书馆算早的,但是常常发现他早就到了,拿着一本厚书在啃,手边放几只不同颜色的笔,所以我觉得他有这么说的底气。他是比学生还要刻苦的教授,即使真有错误,哪个学生能发现得了呢?一次他在板书“褫夺公权”时,“褫”字的“衣”字旁写得不是很清晰,看起来像一个“示”字旁。我课后告诉他可能写错了,他说:“我不可能写错这个字啊!”但又忍不住抽查了几个前排同学的笔记,发现都写成了“示”字旁,于是说:“算我错了吧,没写清楚,给你加5分!”
后来阴差阳错,我这个志在研究宪法宪政的学生被保送到了法律史专业读研,虽然是外国法律史方向,但是张老师开的法律文献选读课却也是必修的。我们那一级法律史专业的研究生一共才8个,大家最怕上的就是他的课。我们当时要学的是《尚书》中的部分篇章、《睡虎地秦简》有关法律的内容、《汉书·刑法志》、《晋书·刑法志》等等。上课时张老师会让每位同学轮流读一段这些古文献的原文并用现代汉语口头翻译出来,再随机挑一位同学指出上一位同学念原文和解释时出现的错误,由于人少,一个下午下来每位同学都有几次轮到的可能。这些典籍里我们有很多字不认识,意思更不知道,只得事先查各种工具书,并且详细记在笔记本上。如果有谁在课堂上念不出,解释不对,或者别人解释错了你发现不了,张老师会狠狠地瞪你一眼,让人透过他厚厚的镜片都能感受到一阵寒意,然后他会用虽说不太大但很威严的声音“审问”:“事先你预习了没有?”曾有一个他自己指导的研究生解释原文时出了错误,他喝到:“你干什么去了!我打你手机发现你总是开机,是不是总等着别人喊你去吃饭去玩?”我暗自好笑,看来我不配手机张老师应该是非常认可的。
他做学问很厉害,中华书局出版的古籍他也常常发现错误,于是自己重新点校出版,后来在一次学术会议上与中华书局的编辑不期而遇,他舌战群儒大胜而归。对流传已久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等和法律有关的俗语他也能根据各种典籍和出土文物作出新的解释,别人很难推翻,曾得到过古文字学家裘锡圭的好评。他写的论文引用资料非常多,我问他:“是不是有点堆砌?找几个最能说明论点的论据就行了吧?”他说:“真正写这种考证性论文,就要把能找到的论据都找齐,现在很多考证性论文提出的论据不多,这是不对的。”
他持身谨严,常常告诫我们以后即使发现了别人的错误,写成论文时也不要用“与某某人商榷”这样的标题,因为这样有通过挑战别人为自己增光之嫌,是自我炒作,是不符合学术道德的,“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但没必要在标题里直呼其名”。他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主持人介绍他是湘大的教授,很多人就以为他是香港大学的,他马上纠正:“我是1331银河网站登录入口网址的教授,不是香港大学的。”让我觉得他是学术界的吉鸿昌。
毕业多年后,我在一次宴会上见到他,我向他汇报:“张老师,多年不见,但是我一直没有丢掉学习!”他说:“我知道,你还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文章。”周围的老师纷纷诧异,他说:“我对自己的学生比对自己还关心。”听说,他现在不申报课题也不怎么出书发论文了,上课之余潜心读书钻研学问,我想他应该会成为一位大师。
(作者单位:中国民主促进会湖南省委员会)
转自:http://newspaper.jcrb.com/html/2015-05/29/content_1873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