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上午,中国政法大学王人博教授做客1331银河网站登录入口网址“韶风名家论坛”,在法学院模拟法庭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国族至上:孙中山与中国宪制思想”的精彩讲座。张义清教授担任主持人,张全民教授、邓春梅副教授担任评议人。湖南行政学院彭中礼副教授、我院副院长吴勇教授、陈红梅教授、李锦博士、张小虎博士、肖峰博士、林季蓉博士、黄鑫博士、吕晓刚博士、林艺芳博士等院内外10余位老师以及200余名学生参加了论坛。
在主题报告阶段,王人博教授从近代中国宪制变革论入题,认为“进化论”一度引发人们对于国家“现代性”的反思,清末以来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导入近代民主革命这一“事实”值得关注,而同样值得关注的就是贯穿于革命始终的“族群”观念。甚至可以说,恰恰是孙中山先生等革命派所秉持的特定“族群”意识,制约着革命的成败兴衰。在王人博教授看来,革命派从最初提出“排满兴汉”的革命主张,到后来形成“五族共和”的宪制思想,其“国族”意识逐渐丰满。确切地说,孙中山宪制思想深处始终交织着民族“小我”与“大我”等不同的“族群”观念,同时其诸多宪制主张也彰显“秩序优于自由”等价值认识上的偏颇,这些因素都在客观上影响着近代以来中国宪制的发展状况。因此,近代宪制的中国进路,其实践一直优于它的理论。相关的历史经验亦昭示:宪制发展道路也许本身就是一条没有路的路,虽然我们不知道它终将去向何方,但吾辈却仍然得砥砺前行。在具体论证方面,王人博教授视野开阔、纵横捭阖、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博得场内听众们阵阵热烈的掌声。
在论坛评议阶段,张全民教授对王人博教授的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亦就报告中涉及的个别观点阐述了其自己的见解。张全民教授从法史的角度认为:孙中山先生从早年提出“旧三民主义”到晚年提出“新三民主义”,标志着其宪制思想不断走向成熟。其“五族共和”思想中固然蕴涵着“国族”元素,但从其实质上考究,它在当时与其说是意在解决“民族问题”,还不如说是为了“边疆治理”的需要;邓春梅副教授则从法理学的角度解释道,王人博教授在报告对中国宪政之路略显悲观的看法,并不是一种绝望的悲鸣,而恰恰是一种理性高瞻的判断。正是基于中国特定的国情、民情和史情,可能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我国无法简单复制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只可能立足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探索相应的宪制模式。同时,她亦就其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向王老师进行了求教。王人博教授对两位评议人的评议意见均一一作了回应。
在论坛互动阶段,王人博教授就近代中国“工具性立宪”等相关问题,深入系统地解答了师生们的疑问。
作为论坛尾声,主持人张义清教授对论坛内容作了简述,同时结合“宪制价值的一元与多元”略谈了其自己对孙中山先生宪制思想的看法。在他看来,宪制的价值构成从来就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历史问题须回到特定的历史场景中去寻找答案,而历史与逻辑的结合才是历史的辩证法。他由此认为,导致晚近以来中国宪制发展道路之崎岖的关键性的因素,可能确实还不在于宪制本身,而在于相关保障系统的“能力脆弱”。主持人在结语中以此简要回应了论坛互动中的某些分歧点,并向论坛主讲人、评议人和参与人致谢!
整场报告气势恢宏、思想深远、给人启迪,现场气氛十分活跃,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文/凌艳怡、宋雪)